法官手记 | 一场在房间里的调解

2025-10-30 09:41
来源: 陈迪非、邢云飞(审管办)
    浏览: 410

“睡不着!卧室底下就是水泵,我都搬到客厅睡了,这股噪音还是一直没改善。”

原告业主许先生一肚子苦水。

“停不了!运行声音没办法避免,水事关全小区的供水,改造起来难呐……”

被告物业公司的经理也是一脸为难。

一件看似“鸡毛蒜皮”的排除妨害纠纷,矛盾却已经持续了一年多,在民生节目调解失败后,这个难题最终来到了法庭。

许先生提供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噪音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,从法律上讲,他“改善噪音并赔偿精神损失1元”的诉讼请求,很可能得不到支持。

但我却陷入了沉思:如果严格依法判决,驳回许先生的诉讼请求,许先生将继续忍受噪音,物业公司也可能面临后续纠纷,这样的“案结”远未“事了”。

法律是抽象的,但生活是具体的。作为法官,我们不仅要有审理案卷的“法眼”,也要有洞察生活现场的“慧眼”。许先生的诉求绝非那一块钱,物业公司有配合改善噪音的意愿。也许,这件案子的关键不在法庭之上、案卷之间。

我提议:“咱们去现场实地看看。”

走进许先生的卧室,我拿出手机测量软件,噪音分贝确实未超标。但那股低沉的轰鸣声确实无处不在、持续不断。物业经理也在这样的声音里若有所思。

我决定趁热打铁,展开调解。

调解方案的确定并不轻松,但既然噪音确实存在并影响了生活质量,那么问题的核心就不是“谁对谁错”,而是“如何解决”。

我先是说:“在这不到半小时,我的脑袋都嗡嗡的,每天住在这里的许先生滋味肯定更不好受。作为服务居民的物业公司,是否可以考虑在合理范围内为业主排忧解难?”

物业经理表示:“前期我们根据反馈已经更换了更降噪的水房房门,但水泵不能停也不能动,要改造,不仅得联系厂家定制方案,而且得动用小区公共维修资金……”

我看向许先生:“既然如此,能不能从房间的隔音措施上想办法?”

许先生摇头:“水泵房选址不当才导致的噪音,这是他们的问题,如果要我自己解决,我不接受。”

物业经理连忙表示:“选址确实是咱们老小区的历史遗留问题,给房间安装隔音不难,如果能解决问题,我们愿意配合,提供人手!就是材料钱……”

问题又绕到改造费上。我从情理和法理上劝说许先生:“根据现有证据并不能证明噪音超标,你的诉讼请求很可能不会得到支持。现在维修基金不好协调,物业主动提供安装协助,咱们就折中一下。日后咱们肯定还会有很多需要物业的地方,有商有量问题才好解决嘛。”

许先生思考片刻:“行吧,材料我自费。我也不是要诉讼请求里那一块钱,只是想争一口气。今天大家都有诚意,就把事情快点解决了。”

最终,双方在房间里签下了调解协议。许先生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:“这下应该能睡个安稳觉了。”

这场在房间里的调解,没有复杂的法律争议,却让我对“法官”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。走进房间,聆听法条之外的生活回响,也就走近了居民对“睡个好觉”的朴素渴望,走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。

民生小案,看似微不足道,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用灵活的调解、真诚的沟通,在法律框架和群众需求之间,架起那座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