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长里短间守护最美“夕阳红”

2025-10-28 11:20
来源: 邓植月(定中门法庭)
    浏览: 148

在家事纠纷尤其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,当事人期待的往往不仅是一份判决,更渴望亲情的弥合与老年的安宁。樊城区法院始终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依托专业化审判机制,在涉老案件中系统构建起“调解优先、温情疏导、多元联动、判后回访”的工作模式,努力让司法服务既有法律的力度,也具备情感的厚度。

让司法有温度,让老人暖心扉

“我要求子女们都赡养我,还要来看我!”86岁的尹老太眼中含泪说道。尹老太育有四名子女,却因赡养问题对簿公堂。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并未机械推进程序,而是通过社区提前了解情况并与尹老太的子女取得初步联系。

“妈把钱都给了两个儿子,凭什么现在要我们平摊赡养费?”尹老太的两个女儿情绪激动。

意识到该案的矛盾焦点并非子女不愿意赡养,而是老人财产处理不公引发的心理失衡。承办法官将双方都约到法庭调解室进行调解,放缓语速、耐心倾听,像家人般与老人拉家常,在调解伊始逐步打消了尹老太的顾虑和紧张。

“很多老人来法院时带着委屈和不安,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司法并不是冷冰冰的。”承办法官说。

为此,樊城区法院多措并举,积极营造暖心氛围:不仅在调解室内摆放绿植,配备老花镜、放大镜等便民设施,设置近距离调解桌,更与家事调解委员会深度合作,引入心理咨询师驻点机制,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心理疏导。从温馨的环境营造到专业的心理支持,处处彰显司法关怀,传递司法温度。

以法律为底线,以调解续亲情

涉老案件不仅关乎法律义务的履行,更涉及家庭情感的修复。起初,子女们因谁得益较多而产生分歧,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

“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,这一义务不因财产分配情况而改变。”承办法官首先准确把握案件的法律焦点,明确赡养义务的法定性与无条件性。

同时,根据多年经验,承办法官认为本案的实质矛盾在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隔阂。为此,法官一方面引导子女们回忆父母养育之恩,体会老人渴望亲情陪伴的心理需求;另一方面,从家庭伦理与公序良俗的角度,阐释赡养老人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
“父母养育子女不计得失,子女赡养父母也应当尽心尽力。”法官朴素的话也触动了当事人内心的柔软。最终,在法官的斡旋下,各方达成了兼顾法律与亲情的调解协议,由两名儿子负责尹老太的日常照料,两名女儿承诺在逢年过节及老人住院时探望,尹老太的存款专用于养老。

“每起涉老案件都不仅仅是法律纠纷,更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。作为法官,我们既要恪守法律的底线,也要用心用情化解矛盾,这才是专业审判的应有之义。”这种以法律为底线、亲情为导向的调解策略,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,助推实现审理一案、温暖一家的司法效果。

多元联动,判后回访以长效守护

涉老纠纷的化解并非法院的独角戏,而是多方协同的合奏曲,通过“法院+社区+家庭”的多元联动机制,借助社区网格力量提前摸清案件背景,精准把握纠纷根源,为调解奠定基础。

在尹老太一案中,这种机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。社区网格员对矛盾的提前介入为法官制定调解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;在调解过程中,不仅有法庭调解室的专业力量,社区工作人员也从邻里角度协助说服;案件审结后,社区继续跟踪关注,继而形成了司法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闭环。

“现在儿子每天都来送饭,女儿周末也会来看看我,这都多亏了法官一次次耐心地调解。”承办法官在调解成功后,尹老太通过电话按捺不住开心地说道。樊城区法院通过将司法力量下沉到基层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有效地解决了个案纠纷,更织密了老年人权益保护网。

“出具调解书不是终点,老人的晚年幸福才是我们的目标。我们的目标很朴素,就是通过每一次的调解、每一次的回访,让法律条文变成实实在在的守护。”谈到对于维护老年人权益案件的感受,承办法官道出心声。

樊城区法院将继续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把司法为民的初心落实到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中。这份守护夕阳红的司法温情,将在家长里短间持续传递,努力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方式,惠及每一位老年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