阡陌解纷记:一管活水化干戈

2025-08-15 10:29
来源: 张诗涵(太平店法庭)
    浏览: 278

田间冲突,健康权纠纷背后的积怨

盛夏午后,烈日炙烤着土地。村民赵某攥着枯黄的秧苗,气冲冲地找到杨某:“就因为你将田埂挖开,妨碍我蓄水,秧苗都枯死了!”争执迅速升级,二人瞬间扭打成一团。

当杨某手持8000余元的医疗费单据到樊城区法院起诉索赔时,太平店法庭法官杨慧洁翻阅卷宗,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:卷宗里“土地问题”“耕地用水争议”等字眼反复出现,像一个个无声的提示。原来,这两家因耕地及用水问题已争执多年,屡次调解都没能彻底解决,此次冲突不过是多年积怨的一次爆发。

“若只是就案办案,即便赔偿到位,土地上的结解不开,纠纷迟早还会再冒出来。”法官想到。

联调发力,从土地到人心的双调解

洞悉纠纷根源后,法官清醒地认识到,健康权赔偿诉求只是表象,症结在于盘踞多年的耕地用水矛盾。为化解这起复合纠纷,她依托“法院+村”联调联治机制,迅速联系村干部深入了解双方土地争议的过往及调解历程,共同对本案进行调解。

基于争议田埂地形、水流信息,法官与村干部共同研判,认为必须设计一个技术上可行、操作简便、权责清晰的用水方案,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。村干部凭借对地块的深入了解,提出了具体建议:赵某可在杨某耕地旁的水沟内埋设管道,当赵某需要用水时,可将管道堵住以便于蓄水,无需用水时,应保障管道通畅,避免双方耕地上的作物淹水受损。

面对切实可行的用水保障方案,赵某态度开始松动,杨某的抵触情绪也有所缓解。

情法交融,案结事了促和谐

用水方案得到认可后,法官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协商调解,引导双方厘清“两本账”——邻里关系的“人情账”与眼前医疗赔偿的“经济账”。在切实可行的用水方案的支撑下,法官情理法交融的引导及释法说理下,杨某、赵某均认识到以往行为的不当之处,表示愿意协商化解纠纷。

最终,双方就耕地用水纠纷和健康权纠纷分别达成协议:赵某在杨某耕地旁的水沟内埋设管道,解决用水问题;赵某对杨某受伤一事表达歉意,并赔偿医疗费、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损失共计6500元,款项当场履行。

随着耕地用水问题的圆满解决,农田里的秧苗重新焕发生机,正迎着阳光勃勃生长。从曾经的拳脚相向到如今的共护新绿,这起纠纷的化解,离不开法官与村干部的携手努力——将法治的刚性、乡土的韧性与人情的温度有机融合,让司法智慧深深扎根于乡土土壤。这不仅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注脚,更是基层治理智慧的鲜活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