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僵持到共赢:一场工伤赔偿的执行“破冰”记

2025-09-03 15:52
来源: 高 尚(审管办)
    浏览: 560

随着最后一笔赔偿款到账提示音响起,张某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。这场跨越两个年头的工伤赔偿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,那块沉甸甸压在他心头的巨石,也应声落地。

 

意外致残,工伤赔偿起纷争

时间回到2020年4月,张某入职某机械公司。同年9月,他在工作中不幸发生压伤事故,经鉴定构成五级伤残。2023年8月,经劳动仲裁裁决,机械公司应向张某支付各项费用共计26万余元。因机械公司未主动履行,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
 

望闻问切,把脉问诊查症结

“事故后我一直没找到工作,康复治疗还需要持续用钱……”张某道出了自己的困境。

 

“我们并非故意推诿,眼下经营遇到困难,实在难以一次性付清。”而机械公司负责人也有难言之隐。

 

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,面对申请人急切的医疗和生活需求,执行干警章志扬迅速对机械公司财产进行全面查控,发现其银行账户仅有少量存款,远不足以支付全部赔偿款。

 

为了掌握更真实的情况,执行干警深入企业办公地及项目现场实地走访,了解到该公司虽暂时资金周转困难,但仍维持运营,并具备较成熟的技术经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,待资金回笼后有望恢复履行能力。

 

“这起案件矛盾积累长达三年,双方分歧较大。申请人认为企业失信,企业又缺乏一次性履行能力,而张某急需后续治疗费用。如果我们简单采取执行措施,僵局可能进一步加剧。”执行干警分析道,“关键在于如何在兑现胜诉权益与企业实际履行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。”

 

因案施策,靶向治疗寻良方

 

在双方信任基础薄弱的情况下,执行干警秉持“实质性化解纠纷”的理念,先采取“背对背”调解方式,充分听取各方诉求,再组织“面对面沟通,引导彼此换位思考,逐步消解对立情绪。

 

一方面,向企业负责人释明拒不履行判决的法律后果,引导其认清责任、积极筹措资金;另一方面,耐心安抚申请执行人情绪,为其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,传递法院坚决执行的决心,避免程序空转,减轻其经济与精神压力。

 

在情、理、法的交织之处,执行干警提出折中方案:企业先行支付部分赔偿款,剩余款项分期履行。这一统筹兼顾的方案最终赢得了双方认可,机械公司随即支付了第一笔赔偿款。

 

“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!”张某在收到首笔款项后激动地说。及时到账的资金保障了他的后续治疗,也缓解了家庭生活的燃眉之急。

 

直至2025年7月,最后一笔赔偿款履行完毕,案件顺利执行完毕。

 

如今,张某的康复治疗稳步推进,机械公司也逐步走出困境。纠纷终得化解,既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又为企业的持续经营赢得了空间,体现出司法的温度与智慧。

 

本案的成功执结,是樊城区法院深化“如我在执”理念的一个缩影,近年来,樊城区法院始终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,因案施策、居中协调,努力追求双赢共赢,让公平正义在细微之处熠熠生辉,让司法为民更加可感、可触、可及。